ag凯发k8国际-凯发一触即发 |
|
航拍电建西藏行
| |||||
| |||||
5月7日,公司2023年航拍电建西藏行计划正式启动,为拍摄西藏措美哲古50兆瓦风电场首吊场景及沿途收集更多项目素材,新闻中心一行2人清晨乘坐高铁从贵阳北站出发,经过成都转车赶往四川雅安与专业摄影团队汇合,然后一起进藏。 说起自驾进藏,我们此行5人都有一至两次亲身经历,时隔多年,年龄又长了几岁,叠加三年新冠疫情创伤,进入超高海拔地区开展航拍工作,高原反应是大家共同的担忧。为此,我们提前做了相关准备工作。 翻越折多山 5月7日中午1时,我们从雅安出发,问界m7在雅叶高速(雅安至叶城)上飞奔,大家一面体验其综合性能和经济性,一面计划着如何采访报道、怎样航拍摆拍。“轻言轻语、缓慢走动”成了防止高原反应的共识。 经泸定、过康定,进入318国道,弯弯曲曲的道路,让问界m7的速度慢了下来。下午5时许,车行进到折多山下,大家均不敢大意,赶紧停车换上了事先准备好的棉毛衫、棉毛裤和厚厚的羽绒服,打开了准备好的氧气瓶……上山途中,因道路扩建阻碍,大大小小的汽车排成了长龙,沿着崎岖山路盘山而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车内人员呼吸开始急促起来,吸氧之声此起彼伏。 折多山是康巴第一关,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到达4298米的折多山垭口,因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折多山观景台的美景已经改变了昔日的模样,山坡雪地黑土裸露,让人观景兴致顿失大半。下车去卫生间时,大家走起路来都感觉脚有些飘,头昏脑涨的情况下,仍然记得慢慢走路、小声或尽量不要说话。从地面超市连下3层楼的梯子,中途还得休息几次才到厕所,不慎吸入一口冷风,就会让人连续咳嗽10几分钟。回停车处时,不敢原路返回爬那三层楼梯,只好顺着外面斜坡缓慢而上,以减轻运动强度、防止高原反应,最终才得以回到车里。 因为防护得当、不用吸氧,笔者接过了驾驶重任,继续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盘山而下。车上其他人吸氧之余均感叹:“真没想到这次进藏,却让原以为血压高、年龄大、最应该被照顾的人来照顾我们……”车在漫长的山路上缓慢前行,晚上九点才抵达偏僻的雅江县城外,下车时有人还忍不住蹲下呕吐不断。我们找了雅江城外道路边的一家旅馆,匆匆吃完晚餐、赶紧洗漱休息,因为次日一早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 抵达川西边界
5月8日早上7时,我们根据旅馆老板的叮嘱,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大家轮流驱车一路翻山越岭,希望抢在因修路的交通管制之前通过四川理塘县隧道,这样可以节省几个小时的等待时间。从雅江县城到巴塘县城,中间要经过四川理塘县,一路弯弯曲曲,多是大迂回的盘山公路,驾车在4000米以上的众多大山之间上下穿梭行驶,人员只能不断吸氧抵抗高原反应,沿途路边堆放着摔得稀烂的汽车,时刻警示着每一位进藏者谨慎驾驶。 天路十八弯、剪子弯山隧道、卡子拉山隧道……一一被我们甩在身后。经过2个多小时130多公里的紧赶、快赶,可惜我们的问界m7还是在巴塘隧道前被交通管制人员拦了下来,成了第一辆等待通过隧道的车辆。据管制人员介绍,因为隧道里道路施工,单边放行车辆后,隧道内要用挖机将废弃物倒入卡车运走,这样每次会持续2个小时以上时间才会再次放车辆通行,以此循环管制交通。 在海拔4014米的理塘县城外,长时间等待是诱发人员高原反应的最大负面因素。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通过与交通管制人员交谈,无意间得知有一条废弃的盘山公路可以绕过理塘隧道前行。我们凭借问界m7底盘高的优势,驾车避开隧道,沿着弯曲的盘山老公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理塘县城。 相比周边其他天黑前能到达的县城,巴塘县城海拔只有2560米左右,是我们当天晚上住宿避免高原反应的理想之地。于是,我们没有在理塘县歇息,继续驾车往前赶,穿过毛垭大草原,越过4685米的海子山,忍着烈日下紫外线的照射、凌冽寒风袭扰和超高海拔缺氧的难受,航拍了海子山壮丽的雪山美景。抵达姊妹湖时,由于交通管制的焦急等待,大家都没有了赏景好心情,管制解除后就加速前行,于日落前安全抵达川藏交界的巴塘县,为进入西藏境内做好准备。 进藏的艰辛
5月9日,是我们进藏之旅最艰难的一天。从四川巴塘县到西藏巴宿县,5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狭窄的盘山道路上,遇到前面几辆大货车,你只能长时间驾车跟在后面走,有时对面来了大车,还得跟着前面大车倒退让路,1个小时也未必能超车成功……途径4200米的红拉山口、3980米的芒康县城、4300米的拉乌山口、3930米的觉巴山口、5008米的东达山口、3700米的左贡县城、4080米的邦达镇、4658米的业拉山以及3910米的八宿县城,正常情况下开车要10余个小时,如果遇到堵车或交通管制,则会需要更长时间。 早上8时,我们沿途驱车在高海拔蜿蜒道路上穿行,尽管大家提前吃了红景天和藏红花等药物,但车内人员的交谈相比往日又少了许多,大家都在吸氧或闭目养神,保存体力备战后续路途。中午停车就餐时,大家都没了吃饭的胃口,20多元一碗的兰州拉面,清汤寡水让人更加饥饿。彼此相望,人人面无血色,嘴唇、眼眶、手指都变成了紫色,后勃颈发胀发硬,似乎一夜间苍老了10年……大家知道这是高海拔缺氧导致高原反应的特殊表象。经过连续1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华为问界m7带着我们历尽千辛,晚上10时终于抵达海拔接近4000米西藏巴宿县城,准备第二天赶往林芝。 抵达“藏上江南”
林芝市是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市相连,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昌都市、那曲地区相连,南部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因有山有水、植被相对较好,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5月10日早上8时,我们驾车直奔“藏上江南”林芝市。沿着崎岖的318国道盘山而行,途中风雪交加、大地银装素裹,不时有事故车辆阻碍通行,问界m7凭借优异的操控载着我们经然乌、过波密、出通麦、越鲁朗,艰难行驶500多公里,沿途是海拔4000米左右的大大小小雪山,大家忍受着高原缺氧的煎熬,当天晚上11时抵达了林芝市,计划着次日登上5000多米超高海拔上的措美风电项目进行首吊拍摄准备。 雪域屋脊踩点 5月11日上午,从林芝到措美,我们的问界m7驶入了林拉高速(林芝至拉萨)快车道,宽敞平整的双向行车道,顿时抹去了人们心中高原山路的落后印象……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奔,我们抵达了500公里处的山南市,与乘飞机到达的公司领导汇合商谈相关事宜。午餐之后,我们带领航拍人员继续前往措美哲古50兆瓦风电项目工地踩点。 从山南市出发,经过泽鱼县公路1个小时的县道行驶,我们下午4到达西藏琼结县一家宾馆登记入住。为了做到次日拍摄心中有数,大家接着驱车1个半小时前往措美哲古风电项目施工现场,由于道路标识不清,我们在5000米以上的超高海拔地面上多走了半个小时,直到项目部人员开车前来引导,才将我们带到首台机组吊装现场。 高原苦寒初体验 5月的措美哲古50兆瓦风电施工现场,极端恶劣的环境依然足以刷新每个亲历者对超高海拔地区的原有认知:乘车摇摇晃晃抵达海拔5000米以上项目工地,透过车窗望见现场黄土地上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头,一片极地沙漠戈壁的荒凉,让人似乎感觉到了火星表面;四周远处的雪山,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靓丽,让人着实领略了雪域高原的壮美;可是当你下车站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时,才真正体会到高原的苦寒——天气奇冷僵手、缺氧头疼、胸闷难受、眼睛发红、全脸肿胀、眼圈、嘴唇和手指变紫、脚步蹒跚、行动迟缓,是每个亲临超高海拔现场的共同体验;现场气候的变化无常令人着实难以适应:蓝天白云下,时而狂风大作,刮起沙尘遮天蔽日;时而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把大地装扮的银装素裹,寒风呼啸中,现场气温会瞬间从摄氏一、二度降至摄氏零下六、七度……炎热的夏节看见现场员工内穿棉毛衫、棉毛裤,外穿防寒服装,手戴防寒手套,安全帽下有毛线绒帽护头、厚厚的脸罩护脸,其中的无奈让人不言而喻。 据项目人员介绍,在措美哲古风电项目工作的员工,除了工资、奖金之外,每人每天还有400元的超高海拔补助津贴,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只有少数。前期招募的150多名施工人员,最终坚持下来不到四份之一。施工队的前两任专工离开工地时留着眼泪道:“不是我们不想挣这份丰厚的薪水,是自身无法承受这里超高海拔环境下的高原反应啊!” 世界屋脊首吊拍摄
5月12日7时,参建单位相关领导、项目员工及拍摄团队从各地准时抵达首吊现场,等待着见证措美哲古50兆瓦风电项目首台机组的第一节塔筒吊装。突然现场狂风呼啸,随后天空下起了鹅毛般大雪,气温也很快下降到摄氏零下六、七度,前来观礼的人们只能回到车中吸氧,等待天气转好。 5个多小时的风雪交加,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积雪,在风力减小到吊装安全范围后,现场施工人员冒着极度苦寒密切配合,巨大的吊车将塔筒缓缓吊起、慢慢平移到基础上方,对准基础螺栓安放就位……吊装现场,公司副总经理闫建国致敬参战各方,强调项目履约战略意义,希望措美项目部在现场组织和策划等方面创新思维,重视过程中的复盘攻关,为履约项目的跟投积累经验。并邀请业主单位项目经理一起为党员突击队、工人先锋号、青年突击队授旗,带领员工宣誓“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鼓励现场全体施工人员要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工程高质量履约,向业主交上一份亮丽答卷,为公司打造500亿市场主体目标贡献力量。 摄影团队的无人机冒着风雪起飞拍摄的同时,延时拍摄相机也全程拍下了大雪纷飞中塔筒吊装的全过程,与现场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一天之内经历了西藏的春夏秋冬,在超高海拔工作的艰苦忍耐达到了极限。 措美哲古50兆瓦风电项目首台机组的第一节塔筒吊装的新闻,当天晚上迅速在公司、集团等新闻网站发布,相关短视频通过公司抖音视频号对外播出,同时也在公司总部四部电梯内宣传画屏精彩亮相,公司措美哲古风电项目广大员工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攻坚克难、演绎精彩的铁军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纷纷点赞。 锦上添花拍素材 5月13日,航拍电建摄影团队在公司党群部新闻中心主任的带领下,再次前往措美哲古50兆瓦风电项目展开雪地摆拍,为公司新的宣传片制作积累更加丰富的素材。 在项目人员的大力配合下,摄影催生了雪地测绘、雪地作业、雪地跋涉、雪地展望、雪地亮旗等一大批生动画面,当晚制作发出的抖音短视频感人镜头层出不穷,令人振奋、催人泪下,充分展现了贵州电建铁军鏖战世界最高海拔风电场的震撼和精彩。 连续几天在5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拍摄,大家的体力和精神达到了消耗的极限:高原反应让人胸闷难受,干涸的鼻涕夹杂血块、嘴唇干裂出血;满脸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通红,皮肤灼痛难忍;严重缺氧导致大脑阵痛、难以入眠,好像吃过假酒似的。当天下午抵达西藏拉萨市后,大家赶紧到药店买药服用和涂抹,以减轻超高海拔恶劣环境给人带来的伤痛,但接下来的结果仍然是脸、鼻、手脱了一层皮。 晚上睡前用手机刷刷抖音,看到进藏318公路上那些遭遇堵车一次等待七、八个小时以及山体滑坡滚下巨石压扁车辆的短视频,网友纷纷用“一首蓝莲花 堵在318”调侃进藏路途的艰险,我们则暗自庆幸运气好,一路赶路平安到达目的地。 拉萨垃圾发电项目收资
5月14日上午,我们驱车20余公里,抵达公司承建的拉萨市垃圾发电厂项目,组织项目部班子成员及员工进行站班会、项目专题研讨会、垃圾底板钢筋绑扎现场等航拍和摆拍,并与项目领导深入交谈,收集会议记录和图片,完成公司领导到西藏在建项目指导工作等新闻宣传报道,同时收资为该项目的通讯报道做准备。一位项目员工告诉我,拉萨海拔3650米,刚到项目时,不能适应高原反应,经常刚说的事情,转身就忘记了,晚上头疼得睡不着觉,能坚持下来,不光靠身体好,还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人因前天上海拔5000多米的措美哲古项目观看首吊,出现严重高原反应,身体支持不住,只好乘飞机回贵阳治疗。 日喀则项目拍摄
5月15日清晨,我们驾车沿着雅鲁藏布江南下前往距离拉萨市近300公里外的日喀则,当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公司在西藏建成的日喀则30兆瓦光伏电站、光伏小镇基础设施、青稞啤酒厂等三个项目。由于沿途大半是国道,途中遭遇修路,花了将近5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首先拍摄了光伏电站,然后才赶往40多公里外的光伏小镇基础设施和青稞啤酒厂项目,因附近有飞机场的空中管制,无人机无法起飞进行航拍,我们只好在炎炎烈日下用人工拍摄,青稞啤酒厂、河道景观、宽敞的大道、移民小区尽收眼底……接近拍摄收工时,当地气候突变,一时间狂风大作、飞沙铺天盖地,冰雹大雪随之而来。我们赶紧收拾行当,连夜赶回公司在藏建设项目中心点——拉萨市住宿。 连续9天的长途奔波和日夜兼程的赶路,加上超高海拔的高原反应影响,大家都感到身体吃不消,心理达到了奔溃的边缘,甚至产生了终止航拍电建在藏行程,打道回贵阳或改道新疆继续航拍的想法。经过激烈的反复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坚持完成西藏剩余项目的拍摄。 远征无树之城
那曲市是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平均海拔4500多米,中国唯一不长树的城市,位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藏布等大江大河的源头,西藏的“北大门”,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据悉,如果有人在那曲市种活一棵树,政府将给予10万元的奖励。 从拉萨市到那曲市约350公里路程,驾车5个小时可以到达。5月16日,经过半天修整,我们中午12时继续进西藏航拍之旅,整个行程几乎全部在高山之巅的公路上穿行,超高海拔地区的严重缺氧,导致人员不得不再次拿起氧气瓶补充氧气,车内吸氧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尽最大努力完成拍摄任务,安全走出西藏。 傍晚时分,天空依然亮着,我们赶到了那曲30兆瓦光伏电站,冒着极度寒冷和超高海拔地区严重缺氧的恶劣气候环境,展开了无人机航拍和延时拍摄,30分钟后,厚厚的乌云向光伏电站上方移动,天空随即飘起了大雪、下起了冰雹,我们不得不收回无人机和摄影器材,快速驾车赶往那曲市区。晚上10时,摄影团队匆匆就完晚餐,进入宾馆房间,打开室内制氧设备,在加量头痛粉的帮助下,艰难度过了缺氧头疼的不眠之夜。 挑战高原长途极限
昌都市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地级市,海拔3200米,地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东与四川省隔江相望,东南与缅甸及云南接壤,北与青海省交界,为西藏自治区东大门,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同时也是我们看中的住宿的绝佳之地。 从那曲市到昌都市有700多公里,沿途冰天雪地,由于土石道路弯曲狭窄,经过多个县城,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驾车需要13个小时以上时间才能到达,对我们来说,中途不停留,当天赶到昌都就是胜利。 5月17日8时,我们备足氧气驾车出发前往昌都,沿途大雪茫茫,雪山美景多得让人审美疲劳。因为路途艰难遥远,大家轮流带上墨镜驾驶,途径索县、巴青县、丁青县、类乌其县,由于这些县城海拔均在4000米至5000多米,高海拔缺氧不适宜住宿,又没有公司建设项目,中午路过丁青县,开车转了两圈找吃的,只见满街都是赶集和买卖冬虫夏草的人,没有什么餐馆,无奈吃了一碗清淡的“兰州拉面”,最后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赶路,希望天黑前到达昌都市。 经过15个小时的长途驾驶,航拍团队于当天晚上11时抵达昌都市,晚餐之后美美的一觉睡到天亮,没有高原反应,不用头痛粉,大有逃出生天的感觉。 藏区拍摄最后一站
5月19日清晨,我们驱车赶往150公里外的西藏天晖八宿果扎种畜场20兆瓦、西藏昌都能源基地3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电站,在风雪和烈日交替的天气下完成了航拍和拍摆,两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满发满送的经济效益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据项目运维人员介绍,以前西藏用电量有限,光伏电站发电不能满发。近年由于川藏铁路建设的提速,让光伏电站的发电有了消纳之处,满发满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尽管上述两个项目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中途还有堵车的烦脑,但离家越来越近的喜悦战胜了高原反应,大家振奋精神全力完成了剩余在藏项目的全部拍摄和摆拍,高高兴兴地驾车一路狂奔,经左贡、出芒康,连续行车近千公里,最终拖着满身疲惫出了西藏,踏上了前往云南兰坪30兆瓦、姚安马游180兆瓦、弥勒大麦潭120兆瓦、泸西180兆瓦等诸多光伏电站的拍摄之路。 | |||||
浏览次数: |
|